景区动态 返回主页

小折扇大故事,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栋梁上央视啦!

发布者:中原名片 发布时间:2019-08-23

 

名人刘栋梁
 

 

小折扇大故事,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栋梁上央视啦!

01
 

清化折扇传承人刘栋梁
 

       2019年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央广网推出了“豫见河南 出彩中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展播”系列活动,播出了《清化传统竹扇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栋梁》的电视片。这是我省从近年来开展的数字记录工程中精选了3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详细介绍,向公众呈现我省丰厚的非遗资源和优秀的匠人风采,宣传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向祖国70周年华诞献礼。
 

小折扇大故事,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栋梁上央视啦!

清化传统竹扇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栋梁
 

       刘栋梁,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焦作市博爱县人。2017年,被原河南省文化厅认定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刘栋梁从小受家庭影响,对清化竹扇制作有了一定的基础,1979年高中毕业后在校办扇厂上班,从事制扇行业三十余年,潜心研究清化竹扇传统制作技艺的精髓,先后研发竹骨塑花扇、广告扇、结婚纪念扇和校友纪念扇,行销全国。
 

       多年来,刘栋梁不仅潜心研究,提升自身技艺水平,且非常注重将清化扇艺发扬光大。他利用合作社组织本村和邻村村民做扇子,徒弟众多。除此之外,刘栋梁还注重清化扇艺传承宣传,如:在焦作教育学院讲述传授清化扇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免费辅导在校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学习清化竹扇制作技艺,不仅提高了青少年对清化制扇技艺的认知度,而且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2015年在郑州开办清化扇艺传承工作室,并多次举办清花竹扇展会,现场传授清化竹扇制作技艺。
 

小折扇大故事,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栋梁上央视啦!

02
 

河南省级非遗项目--清化折扇
 

小折扇大故事,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栋梁上央视啦!
 

博爱县竹林
 

小折扇大故事,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栋梁上央视啦!  

小折扇大故事,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栋梁上央视啦!

       清化传统竹扇制作技艺起源于明末清初,由南方一折扇作坊田义师傅传入清化侯山村刘家。在鼎盛时期,制扇作坊多达一百余家,几乎家家竹刀响,户户做折扇。清同治年间,商贾云集的清化镇,有商户赵震、米中仁、路同泰、胡长更、胡长明、赵文明等看到制扇业的商机,对折扇的做工和品种进行改进,形成了竹雕扇、双青竹皮扇、单面绢扇、双面绢扇、油纸扇、宣纸书画扇等多个折扇品种,使清化折扇无论在工艺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小折扇大故事,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栋梁上央视啦!

       改革开放后,清化折扇空前繁荣,随着制扇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折扇涌现出许多新品种。目前,清化折扇主要品种有:古色扇、油纸扇、花纸扇、仿古男扇、女扇、大十一骨扇、大十三骨扇、大十四骨扇、大十六骨扇、九单如意钩等二十几个。
 

       2009年,清化传统竹扇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小折扇大故事,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栋梁上央视啦!

03
 

清化竹扇将焕发新的光彩
 

小折扇大故事,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栋梁上央视啦!

       竹扇,古时曾被广为应用,文人墨客手持竹扇的情景随处可见。谁曾想到几千年后的今天,竹扇正渐渐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作为清化竹扇制作工艺的传承人,50岁的刘栋梁一家独守着这门几近失传的手艺,默默地居住在侯山村。
 

       刘栋梁制作的清化竹扇在2009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起清化竹扇,我们也感到很无奈。如今村里做扇子的就剩下我们一家了。”聊起祖祖辈辈的手艺,刘栋梁哽咽了。
 

       刘栋梁所居住的侯山村坐落在素有“北方小江南”之称的博爱县。自古以来,这里竹林密布。这也是清化竹扇能在博爱发展、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清化竹扇起源于明末清初,包括竹雕扇、双青竹皮扇、单面绢扇、双面绢扇、油纸扇、宣纸书画扇等多个品种。鼎盛时期,当地制扇作坊有100多家,几乎家家竹刀响,户户做折扇。改革开放后,随着制扇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折扇涌现出许多新品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侯山村刘栋梁制作的塑料彩印扇面折扇,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现如今,由于制扇利润低和没有很好的销路,大多数制扇人转行,只有刘栋梁一家始终坚持生产折扇。
 

       “我父亲坚持了下来,我也就跟这扇子过一辈子啦!”刘栋梁缓缓地诉说起他与清化竹扇结缘的经过。
 

       刘栋梁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一直对制作竹扇情有独钟。上小学时,他便掌握了制作竹扇的技巧,从精选竹子到穿竹、成型、打磨、开线,他无一不通。高中毕业后,他开始跟父亲一起做竹扇。
 

       1986年,侯山村大队建起了制扇厂,刘栋梁被选为厂长。又过了两年,刘栋梁自己建起了厂房,开始单干。然而,当时加工的竹扇多为低端产品,观赏性不强,只是为了实用。“生意最好的时候是1994年和1995年,当时一年可卖出500万把扇子。可是好景不长,随着电风扇、空调的迅速普及,厂里的业绩不断下滑。后来,一些朋友来给我帮忙,不仅不好意思拿我给的工钱,还劝我早点放弃。不仅如此,现在连我的儿子也不想学做扇子了。”刘栋梁说,“但我总觉得,祖宗传下的工艺并不差,之所以扇子销路越来越窄,是因为我们并没吃透市场,没有把竹扇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开发出来。”
 

       2006年以来,刘栋梁经多方考察和研究,认为要想让清化竹扇再次迎来辉煌,只有从其观赏性上下功夫。于是,2011年,他多方选材,精心制作了一套竹扇,参加了第六届中国竹文化节,并获得了金奖。这个奖的获得给刘栋梁增添了信心,他相信,朝这条路走下去,做竹扇精加工,一定不会错。
 

小折扇大故事,省级非遗传承人刘栋梁上央视啦!



(本文来自http://www.zymptv.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上一篇:首届“红旗渠”杯围棋锦标赛圆满落幕! -------------下一篇:暑期收心之旅--探秘熊山